阿弥陀经全文网
阿弥陀经全文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在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佛)

导读:在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佛)与所有佛教一样,佛陀生活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面对痛苦的故事...
在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佛)

与所有佛教一样,佛陀生活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面对痛苦的故事

。他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是尼泊尔喜马拉雅山麓富贵国王的儿子。有人预言,年轻的佛陀 - 后来称为悉达多乔达摩 - 要么成为印度的皇帝,要么成为一个非常圣洁的人。由于悉达多的父亲迫切希望他成为前者,他将孩子隔离在宫殿中,拥有各种可以想象的奢侈品:珠宝,仆人,荷花池,甚至是漂亮的舞女。

年轻的悉达多太子与他的新娘和仆人

29年来,乔达摩生活在幸福之中,甚至不受外界最小的不幸影响:“白天和黑夜都为我保护了一个白色遮阳板,以保护我免受寒冷,炎热,灰尘,污垢和露水的伤害。” 30岁时,他离开宫殿短途旅行。他看到的东西让他感到惊讶:首先他遇到了一个病人,然后是一个老人,然后是一个垂死的人。他惊讶地发现,这些不幸的人也代表了人类状况的正常 - 实际上,不可避免的部分 - 有一天也会触动他。乔达摩在宫殿墙外进行了第四次旅行,感到震惊和着迷,并遇到了一位圣人,他曾学会在浩瀚的人类苦难中寻求精神生活。乔达摩决定找到同样的启示,离开了他沉睡的妻子和儿子,并远离宫殿。

唐代的一幅中国画表明佛陀发现了疾病和老年

乔达摩试图向其他圣人学习。通过避免所有的身体舒适和快乐,他几乎饿死了,就像他们一样。也许不出所料,它并没有给他带来痛苦的慰借。然后他想到了他还是个小男孩的那一刻:坐在河边,他注意到当草被切割时,昆虫和它们的卵被践踏和摧毁。看到这一点,他对这些小昆虫感到同情。

乔达摩反思童年的同情心,感受到了深刻的和平感。他吃了,在无花果树下冥想,最后达到了最高的启蒙状态:“必杀技”,简称“觉醒”。他成了佛陀,“被唤醒的人”。

二十世纪的佛像在无花果树下接受启蒙,被令人敬佩的创作成员所包围

佛陀认识到,从烦乱的蚂蚁到垂死的人类,所有的创造都是通过苦难统一而唤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佛陀发现了如何最好地接近痛苦。首先,人们不应该奢侈地沐浴,也不应该完全放弃食物和舒适。相反,一个人应该适度生活(佛陀称之为“中间道路”)。这使得最大限度地集中于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和寻求启蒙。接下来,佛陀描述了超越痛苦的道路,称为“四个崇高的真理”。

第一个崇高的事实就是认识到首先促使佛陀的旅程:世界上有痛苦和不断的不满:“生活是艰难而短暂的,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第二,这种苦难是由我们的欲望引起的,因此“依恋是所有痛苦的根源。”第三个事实是,我们可以通过消除或管理这些欲望来超越痛苦。佛陀因此提出了一个非凡的主张,即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观点,而不是我们的环境 我们不高兴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加薪,爱人或足够的追随者,而是因为我们贪婪,虚荣和不安全。通过重新定位我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成长为满足。

佛陀发现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尚的真理是,我们可以学会通过他所谓的“八重道路”来超越痛苦。八重道路涉及“正确”和明智行为的一系列方面:正确的观点,正确的意图,正确的言论,正确的行动,正确的生活,正确的努力,正确的正念和正确的集中。西方观察者的观点是智慧是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的实现。一个人必须锻炼一个人的高贵冲动。理解只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一部分。

为了寻求这些正确的行为和意识模式,佛陀教导人们可以超越他们的大部分消极个人主义 - 他们的骄傲,焦虑和使他们如此不快乐的欲望 - 反过来他们会对所有其他生物获得同情。他们这样做了。通过正确的行为以及我们现在称之为正念的态度,人们可以消除负面情绪和心态,将无知转化为智慧,将愤怒转化为同情,并贪婪地慷慨解囊。

艺术被邀请支持哲学:一个精美雕刻的八辐轮通常用作佛教符号。八个辐条代表八重路径

佛陀遍布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南部,教授冥想和道德行为。他对神性或来世的谈论很少。相反,他认为生活状态是所有人中最神圣的问题。

在佛陀去世后,他的追随者将他的“经文”(讲道或说法)收集到经文中,并开发文本来指导追随者的冥想,道德和思想生活。在佛陀的一生中发展起来的修道院在中国和东亚各地增长和成倍增长。有一段时间,佛教在印度本身并不常见,只有少数安静的黄色僧侣和修女在乡下漫步,在大自然中静静地冥想。但是,在公元前3世纪,一位名叫阿育王的印度国王对他曾经战斗并皈依佛教的战争感到不安。他派遣僧尼广泛传播这种做法。

佛教精神传统遍布亚洲,最终遍及全世界。佛陀的追随者分为两个主要的学派:在东南亚殖民的小乘佛教和在中国和东北亚占据的大乘佛教。这两个群体有时不相信彼此的经文而更喜欢他们自己的经文,但他们遵循相同的中心原则,传承了两千多年。今天,在佛陀的教导之后,有一半到十五亿的佛教徒寻求一种更加开明和富有同情心的心态。

现代僧侣在佛陀第一次获得启蒙的地方附近的无花果树下冥想

有趣的是,无论我们的精神认同如何,佛陀的教义都很重要。像佛陀一样,我们都生于世界,没有意识到它包含多少痛苦,也无法完全理解我们也会遇到不幸,疾病和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实常常让人感到压倒一切,我们可能会试图完全避免它。但佛陀的教义提醒我们直接面对痛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尽力将自己从自己的暴虐欲望中解放出来,并将苦难视为我们与他人的共同联系,激励我们怜悯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