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蕴

"

想蕴是指蕴为积聚之意,佛教谓一切有为法之积聚有五种类别,想蕴即其中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恶邪正,或想像眼、耳、鼻、舌、身、触之种种情想,积聚之,称为想蕴。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四上):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

想蕴——五蕴之一

想蕴——五蕴之一

什么是想蕴

佛教谓一切有为法之积聚有五种类别,想蕴即其中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恶邪正,或想像眼、耳、鼻、舌、身、触之种种‘情想’,积聚之,称为想蕴。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四上):‘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什么是想蕴

五蕴的“蕴”是“坎蕴”(巴利语:khandha)的简称,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什么是想蕴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什么是想蕴

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查看更多
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表面看上去,貌似“想”和“识”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经文中有一处关键的地方,就是佛陀在描述识的时候用了“刺激”、“不刺激”,“咸”、“不咸”两个对立的概念。正是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区分了“识”和“想”。

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识”的意思是分别,纯粹的分别,比如男女、好坏、冷热等等二元分别,还有三国、五音、七彩等等多元分别;而“想”的意思是,在“识”的基础上,给分别出的种种元素赋予名,即定义。其实在描述“识”的时候,就已经引用了“想”的种种定义。比如“咸”、“不咸”,这两个名相其实是“想”的作用结果。在语言中,必须要用“想”赋予的名来交流,否则是没法沟通的。

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识蕴是意识存在之因,我们能认知到的只有果即意识本身,就像我们没法看到自己的眼睛,只能通过看到这一事实推导出有视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

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想蕴,众所周知【想】的堆积会产生记忆,反过来去思考哪种行为会产生记忆的延续,就是所谓的想蕴了。

...查看更多
想蕴怎样理解

如名色差别中说。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

想蕴怎样理解

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种。谓识种子所摄受种子名色,及于彼所生果名色。

想蕴怎样理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广五蕴论》三页云:“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想蕴怎样理解

《俱舍论》一卷十一页云:“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想蕴云何?谓六想身。即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


...查看更多
想蕴什么意思

想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蕴中列为想蕴。

想蕴什么意思

六识缘境时,想心所于所缘之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缘之相上加以名称。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无声的名言。例如眼识缘一四脚平面的东西,想心所即给加上桌子的名称。

想蕴什么意思

问:想蕴何相?答:构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见闻觉知义者,眼所受是见义,耳所受是闻义。自然思构应如是,如是是觉义,自内所受是知义,诸言说者,谓诠辩义。

想蕴什么意思

想蕴五蕴之一。三或四缘聚合之后,即能了知义理、名言,生起想象,分别辨察外境差别不相混淆之心,同类众多蕴积一体,称为想蕴。

...查看更多
结语

至于想蕴,众所周知【想】的堆积会产生记忆,反过来去思考哪种行为会产生记忆的延续,就是所谓的想蕴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