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来无一物”之清净光明的真心中,因妄行作意故,而生晦暗,于是心的空间不再清净。进而晦暗与其所对,便遮蔽了清净光明的真心,心的空间不再光明,妄行作意之心向也被晦暗与其所对中的某一方拘执;在晦暗与其所对的双方中,拘执了妄行作意之心向的一方,就是芸芸众生所见的一切虚妄之物事,其中就包括一个“我”。
由于真心对其“本来无一物”的壮态有保持的能力,此能力称为A;而妄行作意之心向对晦暗也有催生能力,此能力称为B。A与B你来我往的拉锔式斗争,成就了妄执之“物事”的产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地火水风等四大种,就产生于A与B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于斗争过程中的“晦暗”称为地大,A与B激烈的斗争阶段称为火大,A与B双方一边倒式的斗争阶段以及斗争中的平衡阶段称为水大,A与B不会独存的斗争称为风大。四大地火水风的意义,存在于A与B斗争的过程之中;由四大成就的世间物事,便也由斗争的原因,而不能恒久地存在。
由此可知生命的本质。妄行作意的心之所向,是是分段生死中“我”的源头,或所谓的神识(含灵、真我、灵魂等称呼)之本质,而A与B的斗争过程反映的是“我”的生老病死之全程。而作为源头的妄行作意,竟实如作戏一般的虚妄与荒诞,那里有什么永世的“我”呢?事实上,诸法无我与物事无常是一体的,具有共同的法理本质。
分段生死的主体,即俗世众生眼里生命,最初是由妄行作意开始的;然而妄行作意却不能认为就是俗世意义下的生命;妄行作意只有在A与B的斗争中,按次序完整地历经“风一水一火一土”的演化,不再被“本来无一物”的自我保持能力所摧毁,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才有资格成为俗世意义下的生命,参与芸芸众生的六道轮回。
俗世意义下的生命,在形成时其次序如下,第1,在“本来无一物”的壮态(许多经典谓之真如、真心、法界等很多称呼)里,有妄行作意产生。第2,在产生妄行作意的同时,A与B的斗争随之产生,也就是说开始历经风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这儿的风很强劲,很多要演化成俗世意义下之生命的妄行作意,都在此阶段被摧毁;诸位大德用心细品,自己心中的多少妄行作意,形成了新的生命个体,就可以知道此时的风力多强劲了;走向生命神识的妄行作意,在接下来火、水、土的阶段,都大概率地可能被摧毁,生命危脆!生命危脆!生命危脆
要历经五个阶段,妄行作意才能从无到有最后成功地进阶成神识;在此过程之中,量如恒沙的妄行作意会被大概率地淘汰掉,只有极少数才能完整地历经五个阶段从无到有地进阶成神识;其情形与劫灾毁世极为相类,只不过次序颠倒了过来。但是,某个妄行作意一旦完整经历了五个阶整,成功地从无到有进阶成神识,就很难再从有到无地被摧毁;只能在六道轮回中,发生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转变。象“本来无一物”那样,真心对其存在的方式有自我保持的能力与性质,被称之为“有”的从无中化出的神识,对其存在方式也有自我保持的能力与性质,该性质是芸芸众生对佛易学而难成的原因。
妄行作意从那里来的呢?妄行作意可不是其作者即兴而起主观臆断的产物。缤纷繁杂的尘世,也即是地藏经中的茫茫业海;风力推动的无常,决定着恒沙业缘的聚合离散,妄行作意的作者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其身边聚合离散的恒沙业缘,全是其之前生生世世的造作,与其无关的业缘一点也不会出现在周边。妄行作意的作者,其身边的恒沙业缘,看似庞杂却运作有序,毫厘不爽。身边恒沙业缘的有序运作,决定着芸芸众生心中即时的认知,妄行作意就是在此认知基础上的产物。简单地说,就是在生命前行的路上,芸芸众生在决定走向时,第一步要聚因会缘调集以前的业藏,第二步在所能调集的业藏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知,作意产生于认知。作意虽然前冠妄行,却不是随随便便的产物,称其为“妄”,是对真心“本来无一物”而言,无论其怎样郑重庄严,都犹如作戏一般。
神识从无到有的生成与从有到无的入灭,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生成时的不易与入灭时困难也是对称的;之所以都是每7天一个周期,是因为它们都各需7个阶段;比如生成时的7个阶段是:调集业藏一初步认知一妄行作意一风一火一水一土;其中的调初妄三段,属于父辈神识的主观作为;妄风火水段介于父子之间,属于神识在父子辈间的交流;到了土段完成后,神识就可以说是独立的个体了,以后再想回归真如就难了。众生死亡时神识入灭的7个阶段与此相反;这儿入灭的结果指的是彻底解脱,而非换个方式再入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