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阿弥陀经全文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高级佛学教本/ 文章正文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导读: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1.见性当然有大好处,约略言之:(一)理路皆通,看经解义,无留滞处。二)自知是佛,更不生疑,从此于无上菩提,心不退屈。...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1.见性当然有大好处,约略言之:

(一)理路皆通,看经解义,无留滞处。

(二)自知是佛,更不生疑,从此于无上菩提,心不退屈。

(三)未历三祗,先获法身。

(四)胸次恢宏,十方无碍。

(五)说法辨理,能握其根本,层出不穷。

(六)心地皎然,灵光换发,于诸恶业,自无沾染。

(七)历劫以来,颠倒妄想,一扫而尽。

\

(八)根利者,即能证果,不待修为。

(九)出凡夫位,为人中贤圣。

(十)自然不拜鬼神、善能降伏魔外。

(十一)纵不证果,亦超过二乘及人天。

(十二)名为得道,得正见,成善知识。

(十三)从此任修何法,皆与体相应,功效十倍。见性的好处,说不能尽,此不过举其大耳。

2.参话头的作用,不在话头中,若误认为:有妙义在话头里面,则大错特错。其关键在于思路困穷,走不通时,妄心死虚,分别识完全停止作用,蓦地一念回光,照到本来非能参所之处,则大事毕矣。此中若用丝毫拟议筹度,便走错了路头,万望学人留意。倘若不悟,也就罢了,但专心念佛,求生西方,至迟数十年,见弥陀时,也必开悟,何必定在此时呢。

3.破本参只要能悟便可,不须用工,这完全是慧的问题,破中后二关,则须随时用工,这完全是定的问题。所以普通破本参,仅断见惑,破末后牢关,方断思惑,出三界,了生死。若问破本参后,如何用工?到那时自己自然会知道,此时说亦无益。

4.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至于禅门不准念佛者,因念念著境,是破无住心,这无异念念自掘禅法之根。且此风一长,则禅门将变为念佛道场,而失去本来面目。观永明以禅师提倡念佛,遂使法眼宗绝嗣,可知以禅净,是不得已,盖不排则将覆其宗也。

5.有想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无想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应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应身佛,是为凡夫而说之法。法身是无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为圣者而说之法。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庄严,皆是虚妄,未离生灭。可知教念应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学者若不懂得实相念法身佛,还是照旧念应身佛,先做到往生极乐国再说。

6.就返流还灭言之,念物是迷,念佛是觉,但若就真如理体言之,有念皆是迷,无念才是觉,因一切念皆不是本来心也。所以念佛之觉,只是对凡夫之迷而言,若就真如言,亦是不觉。不过,借念佛,破念物,仗净心,生净土,然后再进一步,修无心无生,以归于常寂光的涅槃境界,亦是究竟了义的好办法。

7.禅宗明心见性后,保持得一念不生,便是真如三昧,这与净土宗的念佛三昧,有点相同。今姑以演电影为喻,真如三昧的境界,是幕上光明遍满,而无一物。念佛三昧的境界,是幕上光明遍满,而现一佛,这是其不同之处。将来要把这一念再放下,做到连这一尊佛也没有时,才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不过,这是往生以后的问题,为时尚遥,眼前可不必深究,因为愈究则愈糟,倒不如万念放下,老实念佛。

\

8.读完了禅宗三课的文后,达摩的禅法,也了解了,各祖师的语录,也理会了,这里面都是赤裸裸的,无所不公开,千余年来,一任世人参究修习。吾人可以把来,做一个凭证:凡修禅的方法和见解,与此相同者,皆是宗门禅。倘若妄言是得六祖真传,而其禅法,又有说不出的秘密,须发重誓,才肯传授者,则是外道黑市禅,与禅宗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不是很清楚吗!倘若依然执迷不悟,跟外道走,那是自误,并不是祖师误人。

9.外道的禅法,据他自说:修之可以生天,纵使诚如所说,真实不虚,第一点:天上的禅法,不出四禅八定,如是禅定,皆有其时间性,时至则退失,故非究竟。第二点:纵使生天,仍未出轮回,未了生死,何况尚未必能生,所以佛门行者,是不外修道定的。释尊当年,遍习外道,后皆弃去,就是做个榜样,给后人看。至所谓无生老母,无极天尊者,佛经内并没有此说,故不可信。

\

10.佛告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这是禅门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无相佛,非念应身有相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间佛,故与净土所倡念佛法不同。若问此种念佛成就之人,当生何处?以理说:生于自性之中,生即无生。以事说:没有到常寂光的境界,仍有形相,须寄生于十方净土,这要看因缘,不一定是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