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给大家安利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部剧根据台湾真实事件改编,背景是李晓明在电影院随机开枪射杀,导致9死21伤的“无差别杀人”案件。
剧情围绕着由此而受伤的几个家庭展开。
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是品味新闻台新闻部总编,她的儿子天彦在两年前的李晓明电影院随机杀人事件中不幸罹难。
贾静雯时隔15年重回小荧屏,我觉得是惊艳的。
至少可以让人完全忘记她在亲自节目中的形象,非常立体。
吴慷仁饰演的王赦是李晓明的辩护律师,同时他还为多名杀人但患有思觉失调症的杀人犯辩护。
金钟奖视帝我的本命,不用多说了
陈妤饰演的李大芝(原名李晓文)则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改名换姓后在宋乔安手下做新闻编辑。
曾沛慈饰演的应思悦是李大芝的房东,她的弟弟应思聪目前因闯入幼儿园挟持小朋友同时被怀疑有思觉失调症而被新闻推上风口浪尖,几个家庭的故事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左为曾沛慈,右为陈妤
曾沛慈到底问什么要去演《明若晓溪》啊!
这部剧的名字叫做《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离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或者说有多近?
每集的开场,是网络上网友对本集焦点事件的评论,比如要求对杀死两个小朋友的陈昌立刻执行唯一死刑之类,这些评论通过特效组合变成片名《我们与恶的距离》出现在画面上,似乎在影射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成为【恶】的根源,每一秒都可能会为【恶】推波助澜。
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李晓明到电影院里用机枪扫射,造成无辜生命的死亡,他是恶的吗?
李晓明父母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用二十年的时间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变态】,他们是恶的吗?
王赦为这些【变态杀人犯】辩护,帮他们争取免除死刑,他是恶的吗?
受害者家属折磨李晓明的父母,使他们关了面店,无法抬头做人,他们是恶的吗?
应思聪跑到幼儿园劫持小朋友,拿刀子对着姐姐和房客,他是恶的吗?
李晓明被收监至判刑的过程中始终拒绝与家人会面、拒绝将家人牵扯进来,他是善的吗?
作为新闻媒体,只报道李晓明父母教不好儿子却只字不提他们把房子卖了想要还给受害者家属,他们是善的吗
王赦放弃全台第二大律所的高薪工作,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杀人犯争取司法的程序正义,保护他们的权益,他是善的吗?
我无法给出答案。
因为这世界不总是善恶分明,非黑即白。
这部电视剧聚焦在恶性伤害事件过去以后,加害者家属和被害者家属无论看起来是否展开新的生活,都无法自拔于强烈汹涌的痛苦。
世界可能变好或变坏,都不能暂缓他们在痛苦中腐烂。他们或许迫不得已继续自己的人生,但却身不由己在泥沼中下陷。他们的生活就和我们一样在日复一日地继续,日复一日的水深火热,或者死水无波。
贾静雯饰演的品味新闻台强势的女总编,在失去儿子之后,成为靠工作和酒精麻痹自己的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她无法和丈夫平静地沟通,对女儿的情绪波动无动于衷,终于她的女儿天晴怪她沉湎于儿子天彦死亡,天晴在办公室对着母亲大喊:“你为什么没有和刘天彦一起死了”。
其实故事的内容也算是老生常谈,关于精神病是如何逃脱法律制裁,关于社会对于精神病人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关于媒体和大众的恶意揣测和以讹传讹,关于失去孩子的父母,关于善与恶的界限。我们的日常为以上种种建立起一套难以跳脱的刻板印象。
宋乔安问李大芝为什么想做编辑而不是记者,李大芝说【我想为大众展示这世界的全貌】,宋乔安反问她【你真的觉得现在的媒体可以给大众展现世界的全貌吗】。
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议程设置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媒体通过对新闻的筛选把关来决定什么是重要的议题甚至是舆论的倾向。这部片子将沈乔安、沈乔安的丈夫刘国昭、李大芝的工作环境全部设定在新闻媒体行业,似乎也想讨论媒体在追求收视率和曝光率的大背景下是不是已经不在意真相的问题。
但是片子还向我们提出另一个问题,找到真相是不是真的就能解决问题?
王赦在两年的时间里一直试图和李晓明沟通、和受害者家属沟通、和加害者家属沟通,他像个【绝对善】的存在,即便被泼粪,即便失去妻子和家人,他也坚持为这些【变态】辩护,他说他想找到真相。但是就算不提真相的过程何等艰难,真相真的存在吗?找到所谓的真相会不会让普通大众对这些人放松警惕?会不会矫【枉】过【正】?
这些问题我也无法给出答案。
但我似乎能看到一丝希望。
就像李晓明的父母和妹妹李晓文搬到很远很远的乡下,父亲中日酗酒而妹妹也从大学中途辍学终日在家里了无生趣地躺着。终于母亲看不过去,她把三天没洗澡的李晓文拖去洗澡,将她带去改名,成为“李大芝”,变成李大芝的李晓文重新回到社会,拜托之前的大学教授在电视台找到了工作,成为打破从编辑助理升编辑纪录的最强新人。
尽管她现在知道她的上司宋乔安是当年李晓明案的受害者家属,在辞职的去留中徘徊。但我总觉得她不会这样轻易放弃这个重来的机会,她甚至在考虑王赦律师的建议找寻哥哥杀人的真相。
她做李大芝也很好,然而或许有一天,她也能做回李晓文,不再胆战心惊地继续这一生。
我这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