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花疏影
《潜伏》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故事曲折、剧情紧凑,还源于一众好演员的精彩演绎。剧中人物无论角色大小都塑造得成功,包括地主王占金和混迹于赌场的许宝凤。还有老奸巨猾的站长吴敬中、“达康书记”陆桥山和“段子手”谢若林,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李涯这个人物。
观众们对李涯的评价是很高的,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诚的战士,一个“悲情英雄”,甚至有人说,如果李涯不死,他就是“潜入我党的余则成”。
喜欢李涯无外乎两点:第一,他很敬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来站里两年了,吃住都在办公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第二,他很“衰”。在余则成的巧妙设计下,他屡屡不得志,尤其是被余副站长狠狠打了一耳光,独自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啜泣的样子,委屈、不甘、心酸、无奈……祖峰老师实在是演得太好了,那样的一幕,足以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
有人说,李涯的悲剧,在于站错了队伍,完全是受大环境影响。这样说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疏影认为,如果细细分析,造成李涯这个人物悲情人生的,其实只有四个字——不合时宜。
出场前的“佛龛”,给观众的印象是很神秘、高深莫测的,“最成功的密派”、“只蛰伏,不启用,待战事,奏奇效”、“价值连城”。只可惜,吴敬中的一次小小疏漏,就暴露了李涯的身份,导致前功尽弃。可以想象,以李涯锋芒毕露、闲不住的性格,在延安潜伏期间他一定是忍得很憋屈,所以回到天津,才会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其实初回天津的李涯,是很得站长信任的,毕竟是他自己派出去的亲信
一下子得罪了两个同事,李涯尚不自知,因为他以为自己是深得站长信任,站长会给他撑腰。可惜他却误判了形势,他的这位站长,除了疯狂地敛财给自己留后路之外,工作中更讲究驭下的制衡,当年对马奎和陆桥山是如此,现在对他和余则成也是如此。所以针对余则成的一切怀疑和指控,如果李涯拿不出真凭实据,站长是不会轻易翻脸得罪自己这位“善财童子”的。
看人如此,看事也不明白。做为一名军统的资深特工,李涯的忠诚仅限于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抓内奸、查共党,而对战局、对形势,他都漠不关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他的忠诚,就显得有些“愚忠”,只知道机械地去做事,却理不清个中关系,做事有时候就显得很盲目,往往劳而无功。在政治这方面的敏感度,他甚至都比不上情报掮客谢若林。
其实李涯敬业是不假,但他对党国的忠诚,却不完全像他自己对袁佩林说的那样,干这行图的是为党国消除所有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如果忠诚,他怎会对站长的贪污视而不见?如果忠诚,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失误扣在盛乡的头上?其实,他的工作动力,应该还是一种“建功立业”的思想。
拿到翠平的录音,如果李涯当机立断采取行动,那么余则成百口莫辩,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可是李涯却迟疑了,他怕证明力度不够,还想进一步获得更直接的证据再指认余则成。正是这种畏首畏尾的行事风格,给了对方充分的时间,做好了翻盘的准备。可是当他得知了余则成阻挠自己晋升的事之后,又忘记了证据不足这回事,气急之下直接拿出录音向站长举报,更是十分不冷静的行为。
李涯的“不合时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的死。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李涯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有力支持,永远都是孤军奋战。他用的人,要么是唯利是图的谢若林、许宝凤,要么是懵懵懂懂的军统下层特务,无论是信仰还是能力,都远远逊色于余则成的队伍。秋掌柜、翠平、廖三民,这些人,随时能够为了掩护余则成而牺牲自己,而李涯,他却只是一个孤独的斗士。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