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阿弥陀经全文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教中的“十二处”,原来是身上的这十二个地方!

导读:佛教中的“十二处”,原来是身上的这十二个地方!宏海法师讲述《楞严经》第61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里的经文里边总标了一句。为什么这里叫十二处呢?先讲一下这个处,今天来这个维摩讲堂,在居士林,这是一个...
佛教中的“十二处”,原来是身上的这十二个地方!

宏海法师讲述《楞严经》第61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里的经文里边总标了一句。为什么这里叫十二处呢?先讲一下这个处,今天来这个维摩讲堂,在居士林,这是一个处所。待会儿法会散了以后,你们又可能要到斋堂去转食轮,又成了一个处所。

发现了没有,就是我们不停地得有靠,有住。有处就有住,你就一定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的十二处,我们就觉得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好像一定得在内,是不是?在自我的感觉上,这就在我的身体之内一样,这是我们的常规自我认知。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好像一定是在外,是不是?好像内外是不是一个处呢?内外之处,就有别了。如果再从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一定觉得眼睛只能对色,就给它这么一个定性了,这是不是一个处?耳朵只能闻声,这又给它定了性了。内外六处加起来,所以叫十二处。

十二处还有一个名字叫十二入,为什么呢?从我们根取境的层面来讲的。用根取境,则是六根入六尘了。我们下意识地觉得,好像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一定是用我的眼睛看,看到了,到了那个地方了,对吧?所以就感觉上好像是以根入尘了。、

这个就是通常我们常说的叫做执取,执著,了别。这就是感觉,用我的六根入到六尘之中了。这是一个层面,从受境而言,刚才是取境,就是执取外境。就是从纳受外界、接受外在的呈现而言,我们又感觉到好像是外尘入了我的内根了。

一会儿一览无遗,一会儿又尽收眼底,对不对?这种常用的成语词语,表达的全是我们的幻化世界的妄境。尽收眼底的时候,就好像尘入了根了,一览无遗的时候,好像就是根趣了尘了,对不对?都是幻相。一个是执取,一个是呈现,六根六尘都可以称为能入,也可以称为所入,所以这里叫做十二入。

为什么十二处又叫十二住,又叫十二入呢?就是我们有处就有住。大家现在的我们的存在感来源于什么?也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常说我们是破我执的嘛,大家觉得我执听起来是很抽象,我执在哪里呀?我执的具体体现全都在六根门头呀,对不对。那么这六根门头一旦结合成功,世界情形就跟着启动,这就出现了处,处所呀,十二处。

我们凡夫就是以三界内的外在的依报和自我的正报,感觉我在这儿,这就是我们的处,对吧,这是真实不虚的。那么如果是像阿罗汉,迦叶、阿难一样的话,他们的依报庄严感觉就在方便有余土,以前给大家讲过四种国土嘛,他的那个住和处就直通在那个时空法界了,但是还有处,还有住。

像这个登地的菩萨们,他就是以实报庄严土为处为住,他的感觉又在那儿。那佛就以常寂光土为处为住,那难道佛还有住

?佛的这种处和住是无处之处,所以他的感觉不是九法界以回的有感有觉了,而是正感纯觉。我们现在凡夫的感觉,一感就有觉,一觉十二处马上相互牵引,不断变现,这就是我们的三界内的国土。

所以十二处,其中的一处就是一住,一住就是整个世界,万法唯心。是不是这样的?那我们现在就是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感。就看为什么我们说感觉感觉?你感,你感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必然要对色声香味触法,那觉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场,就在这个世界了,就只能呈现这个水平了。